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如何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交流,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对此,中德两国学者表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至关重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程度不对称,通过翻译作品、推动旅游往来、增加交换生项目等形式,可以增进民心相通,德国汉学家、特里尔大学汉学名誉教授卜松山(Karl-Heinz Pohl)近日在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中说。
卜松山举例称,中国人对西方哲学著作如数家珍,中国学生从高中就开始读这些著作,但德国学生却对中国哲学知之甚少。对此,他认为,应该把更多的中国哲学著作翻译成德语,将中华文化介绍给德国民众。
卜松山指出,东西方应进一步推动旅游往来。“来中国旅游过,或者从中国回来的人对中国更有好感,这就是增进民心相通的一种‘术’。”
他表示,到中国旅游过的人对中国的看法,与那些从未去过中国、只通过媒体了解中国的人完全不一样。因此,促进旅游往来,对于人们了解中国、对中国产生兴趣非常重要。
此外,他还认为,推动中德之间的交换生项目,发挥媒体及汉学家的作用,对促进中华文化在德国乃至世界的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王心源也强调了东西方强化交流的意义。
王心源认为,让优秀中华文化走出去,应首先从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切入。他就中德文化交流举例称,中德两国都有长城,可以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开展修复、保护经验的交流,相互参观等。
他进一步指出,哲学也是中德文化交流中一个很好的话题。“中国人对于德国人的哲学了解颇多。”马克思、黑格尔、康德等人的哲学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相同之处,马克思主义如何被中国人所接受并用于社会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能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什么营养,这些话题都可以成为两国交流的桥梁。
王心源解释称,中国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丰富的生产生活活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他认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将有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
例如,玉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了许多内涵,玉文化是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一个标志。
“我们过去将玉器放在博物馆展览,然后做点文字的说明,这样难以推动玉文化的传播。但在今天,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元宇宙等都能够帮助我们,把玉的产地、制作工艺、象征意义等展示出来。”王心源说,这些技术能让文物说话,因此,更便于外国人理解,进一步促进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