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持续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全省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1次、项目24项。一起回顾2003-2010年山东5次、5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重要成果。
山东章丘危山汉代墓葬与陪葬坑及陶窑
【资料图】
获奖年度:2003
时代:汉代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危山位于济南市章丘区圣井街道寨子村南部。为了解危山汉代陵墓的整体布局与结构,2003年春夏,考古部门对危山北坡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工作,勘探面积约50万平方米,发现中、小型墓葬20余座,窑址3座,对其中的3座窑址及7座墓葬进行了发掘。2015年,该遗址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勘探发掘资料,危山汉墓及相关遗迹大体可分为四个区。一是主墓区,位于危山的顶部,高约10米,直径约50-60米。二是中部陶制品制作区,位于危山北坡半山腰。主要发现窑址三座,为烧制车、马、俑等陪葬品的场所,窑内出土大量陶俑、马及陶车构件。三是东下区陪葬坑及墓葬,位于陶制品制作区的东北部,主要发现两个车马俑坑和一座墓葬,均为南北向。四是西下区陪葬坑和墓葬,位于陶制品制作区西北部,发现一个陪葬坑和10座中小型墓葬,发掘其中7座。
从陶制车马和兵俑的形制及陪葬墓出土的随葬品分析,危山发现的车马俑坑及相关遗迹应属汉代早期,基本可定为西汉济南国王刘辟光的陵墓,其下葬年代当在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
危山汉墓的勘探发掘,基本搞清了其布局和分区,为汉代诸侯王陵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1号车马俑坑,再现了汉代王室车马出行的场面,有利于汉代礼制的研究。发现的五辆按比例制作的陶车,为汉代马车制作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参考标本。陵区内发现的烧制陶俑和车马明器的陶窑,对研究汉代陵墓陪葬品就近制作使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资料。
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
获奖年度:2003
时代:西晋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洗砚池晋墓位于临沂市兰山区王羲之故居院内东北部,2003年于王羲之故居二期扩建施工过程中发现,遂即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成果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葬共发现两座,分别编号为1号墓和2号墓,两座墓葬东西相距35米,原各有封土并连成一体,从发掘情况判断,二号墓葬封土叠压一号墓葬封土,确证了两座墓葬的层位关系。封土残存高度2-3米。
1号墓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其中西墓室埋葬一名年约六七岁的孩童,东墓室则埋葬两个婴幼儿。出土随葬品丰富而精美,计有铜器、瓷器、陶器、漆器、铁器、金器及其他质料的随葬品250余件(套)。2号墓位于1号墓西侧,也是大型砖室墓葬,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埋葬成年男女各一人,应属夫妻合葬墓。该墓多次被盗,残存随葬品有铜虎子、瓷灯、陶灯、金钉、珍珠等30件(套)。
洗砚池晋墓是山东地区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西晋墓葬,特别是1号墓保存完整,实属罕见,墓葬年代明确,为西晋晚期。出土随葬品丰富精美,特别是如此高规格墓葬埋葬三个孩童和婴幼儿的现象十分独特,显示了墓主人高贵的身份,推测与西晋琅琊王族有关,对研究琅琊国的历史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
获奖年度:2008
时代:商代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遗址群位于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开发园区双王城水库周围。周围30平方千米范围内发现古遗址80余处,时代有龙山文化、商代至西周初期、东周、宋元等时期,其中商代至西周初期遗址76处。遗址大多与古代制盐有关,是目前渤海南岸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盐业遗址群。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2004年,为配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潍坊市、寿光市文物部门对双王城进行了两次调查,发现遗址37处。此后从2005年-2008年,先后对双王城周边更大范围进行了调查、钻探和试掘工作,基本摸清了双王城作为一个盐业遗址群其分布范围、遗址数量及时代。
2008年-2009年,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6000余平方米。首次分别揭露出了2个晚商和1个西周早期的完整制盐作坊,辨认出卤水井、卤水沟、沉淀池、蒸发池、储卤坑、大型盐灶、生产和生活垃圾等商周时期制盐遗存,还揭露了宋元时期的盐井、盐灶、卤水沟、过滤沟等制盐遗存。2010年,继续对遗址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近12000平方米,揭露出了1个商代完整制盐作坊和宋元时期的盐灶、卤水沟、过滤沟、运盐车辙印痕等制盐遗存。
双王城盐业遗址群作为鲁北沿海地区的商周时期的大型盐业遗址群,在中国盐业考古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盐业考古重要成果之一,也是新世纪以来山东盐业考古事业的重大成就,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盐业考古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
获奖年度:2009
时代:西周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陈庄-唐口遗址位于山东省高青县与邹平市交界处的小清河两岸。遗址东西宽约850米、南北长约650米,面积约55万平方米,主要文化内涵为西周、东周遗存,还包含少量岳石文化、汉代、唐代等时期的文化遗存。该遗址是早期齐国一处区域性中心聚落,核心部分为北部西周城址。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配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年调查时发现该遗址,2008年10月-2010年,对小清河大堤北侧工程占压部分进行大规模发掘,确认了西周城址,并在城内清理了周代灰坑1000多座及西周贵族墓葬、车马坑、马坑、祭坛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包括铭文铜器在内的大量遗物。2020年3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道两岸勘探,陈庄遗址的规模扩增为50万平方米。同年4月-12月,再次大规模发掘,发现西周车马坑、平民墓地及大量东周遗迹。
城址位于遗址北部,平面近方形,城墙边长约180多米,仅南城墙中部有一门,夯土墙淤埋于地表下,东、北两面城墙保存略好,尚存高度约0.4-1.2米。城内外发现多处重要遗迹,布局有序,功能区划明显。
陈庄西周遗存的发现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意义。其一,开启了早期齐文化考古研究的新篇章;其二,陈庄西周遗存是周王朝势力到达山东地区早期的典型代表,对于研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周王朝建立及民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
获奖年度:2010
时代:商代
发掘单位:山东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
大辛庄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大辛庄村东南,西北距小清河约2.3千米,处于小清河冲积扇与山前平原交界地带。遗址总面积在30万平方米以上,地势由西南向北逐渐下倾。文化遗存主要属于商代,并有周代和汉代遗存。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最早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文物考古部门和山东大学历史系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工作。2010年3月-12月,对大辛庄遗址展开新的发掘,在蝎子沟以东发现一处商代墓地和一座回廊式夯土建筑基址,包括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2014年3月-7月、2020年9月-2021年4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大辛庄遗址进行联合发掘,发现商代建筑遗存、墓葬、窑址、水井、灰坑等大量遗迹,出土器物包括陶器、铜器、骨器、卜甲(骨)等。
大辛庄遗址的历年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商代重要遗迹、遗物。经过长期的田野考古工作,大辛庄遗址相关研究逐渐深入,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与意义。第一,建立了鲁北地区商文化编年体系和年代框架,确立了商文化“大辛庄类型”。第二,明确了大辛庄遗址的性质,推动了商代考古与商史研究的深入。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依盟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