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场动态 > >正文

中新社崇左5月10日电 题: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为何让世界惊叹?


(资料图片)

——专访中国岩画学会常务理事朱秋平

中新社记者 林艳华 林浩 王以照

在中越边境崇左市宁明县城西北约25公里的明江东岸,崖壁如斧劈刀削,壮族先民古骆越人将造型各异的赭红色图像绘制于此。近年来,颇具神秘色彩的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频频亮相各类国际会议,受到广泛关注。2016年7月15日在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中国岩画遗产、广西世界文化遗产、壮族世界文化遗产三个“零”的突破,再次惊艳世界。

花山岩画地点分布广、作画难度大、画面雄伟壮观,具有重要科研和艺术价值。中国岩画学会常务理事朱秋平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畅谈花山岩画保护、研究,与世界岩画交流合作等议题。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请您谈谈花山岩画的主要特点。

朱秋平:左江流域目前已发现岩画点共89处,图像总数约5000多个,申遗成功的38个岩画点沿明江左江沿岸分布,河段长约105公里。花山岩画是其中一个岩画点,壮语称“岜莱”,即被涂抹得花花绿绿的山。花山断崖上的画面宽221米,高约40余米,面积8000多平方米,除模糊不清的外,可数的图像尚有1950个。岩画从山脚数米高处开始绘制,5至20米高的中间部分图像最多,有些单个人像身高超过3米。

朱秋平介绍花山岩画的主要特点。中新社记者 王以照 摄

左江沿岸“骆越人”以巍巍花山绝壁做天然画板,用高超的绘画技巧涂绘了巨幅赭红色的人像和物像,整个画面气势雄伟,内容丰富,是中国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一处岩画。这些岩画可能是古代骆越人祭祀活动仪式的记录,是巫术文化的遗迹。

花山岩画人像中有正身和侧身两种姿势,均为两手曲肘上举,两腿半蹲的蹲式人形,既像练兵习武,又如狂舞欢歌。其中,最核心的一幅画位于绝壁的正中,画面上是一个配有坐骑的蹲式“巨人”,高3米多,只见他双腿叉开,屈膝而立,腰挂环首刀,头戴兽饰,双臂高举。而物像中有的似马,有的似狗,还有铜鼓、羊角纽钟、刀、剑、船、太阳等图案。

花山岩画。中新社记者 王以照 摄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世人都觉得花山岩画特别神秘,还有哪些待解之谜?

朱秋平:千年花山之谜一直广受关注,经数十年研究,有一部分问题的答案已浮出水面,作画时间上,通过器物比对,我们发现岩画所绘的刀剑、铜鼓、羊角纽钟等多是战国到东汉时期壮族先民使用的器物。北京大学实验室对和岩画颜料粘贴在一起的钟乳石样本进行碳-14鉴定,结果显示岩画大约有2600年历史,与之前器物比对的年代判定相吻合。

是谁作画这个谜题,我们查阅书籍发现,与岩画相关的题材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李石在《续博物志》中的记载:“二广深溪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但它没能说明是谁画的。而史料记载,战国到东汉时期,左江流域多是壮族先民骆越人居住,当时具有条件作画的,应该就是这一族群。

那他们是怎么上去画的?考察发现,有一些地点作者应是可以攀爬到作画点进行创作,但花山崖壁陡峭,没有攀爬的条件;江面水位与岩画有一定距离,即使遇上百年一遇的洪水,也没有乘船作画的可能。

另外,有人猜测作者从山顶垂吊藤条到达作画位置进行作画,但经测算,花山崖壁最顶端垂线与岩画位置距离达32米,用藤条垂吊绘画的可能性也不大。

大多专家认为壮族先民应是用竹子和树木搭架子,到岩壁上作画可能性较大,但我们曾尝试过竹木脚手架,最高只搭到了20多米的高度,离最高的作画点还有很大距离。可想而知,骆越先民搭架子技术已非常高超,值得进一步研究。

花山岩画。中新社记者 王以照 摄

中新社记者:花山岩画的颜料怎么制作,为何历经数千年还能在崖壁上保存?图案代表什么含义?画作有何寓意?

朱秋平:我们通过光谱分析,发现岩画原料主要成分是赤铁矿,骆越先民将之打磨成粉后,用一种粘结材料与之搅拌,然后直接图绘在崖壁上。遗憾的是,至今没能检测出粘结胶的具体成分。业界普遍认为,可能是用动物骨头或皮囊熬制,或由某种植物提取,但具体是什么,目前还不得而知。

花山岩画整体展示的是当时的祭祀场面,画中人物多是“蹲式人形”,舞蹈的手势和动作非常像青蛙。结合当时祭祀和巫术的历史,反映了骆越先民的图腾崇拜,人们把青蛙奉为神灵,认为其可呼风唤雨,帮助指导农事。

岩画的图案表现了壮族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表达祈求平安丰收的美好愿景。岩画中还有表现男女生殖崇拜的图像,反映先民们祈求神灵保佑子孙繁衍,守疆固边,保护家园的意愿。

花山岩画。中新社记者 王以照 摄

中新社记者: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中国第一个岩画类世界遗产,在世界岩画研究史和文化交流中有哪些意义?

朱秋平:花山岩画作为较完整传世岩画,不仅承载着记录的意义,更是先民留下的证据。透过花山岩画图像中的细节,我们可深刻感受到骆越古人作画时的惊险与艰难,每一个图像无不彰显出骆越先人的勇毅与智慧。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花山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遗存代表之一,闪亮出现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画卷上,昭示着花山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2016年7月15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9处世界遗产,其之所以入选,是因为把景观、岩画与中国南方壮族先民骆越人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所显示的独特性。目前随着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机构关注研究花山岩画,许多中外岩画领域专家学者慕名前来走访,希望在左江两岸悬崖上的神秘色彩里,找寻两千多年前的人类文明密码,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2016年7月15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新社记者 王以照 摄

中新社记者:目前花山岩画研究和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如何?取得哪些成绩,接下来将如何进一步开展保护工作?

朱秋平:花山岩画处于高湿高热环境之下,存在风化、开裂、掉块等病害,因为岩画的载体是灰岩山崖,属于喀斯特地貌,容易发生风化、开裂,山体渗水也容易在崖面上形成钙化覆盖物,把岩画覆盖。其次,山崖上经常有老鹰等动物筑巢,使得岩面受到污染。

近年来,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岩画研究所等部门和大学纷纷进驻,开展花山岩画病害机理及保护治理研究,对高处岩画进行零距离勘测,采集岩画相关病害资料,制定岩画治理方案。

我们研发的水硬性石灰等粘结材料,将其灌注到岩画开裂部位后,能很好实现黏合,使风化开裂的病害得到较好控制,已成为国际岩画保护领域非常成功的示范性工程,受到广泛关注和推广。我们将继续开展花山岩画危岩体加固工程和岩面污染物清理工程、岩画监测系统提升等项目,对花山岩画进一步保护和修复。

受访者简介:

朱秋平。中新社记者 王以照 摄

朱秋平,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中国岩画学会常务理事,30多年来全身心致力于花山岩画的发现、研究和保护工作,记录了40多本笔记近100多万字,记载了从20世纪50年代起花山岩画研究的所有文献和纪事,被誉为“花山岩画的百科全书”。他是花山申遗文本编写组成员、花山岩画申遗专家。2015年8月,朱秋平被评为中国岩画现代研究保护突出贡献十大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
x
相关阅读